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2 20:56:20       共计:2214 浏览

一、历史沿革:从边疆师范到综合性民族高校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2013年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 奠基期(1939-1978):以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师资为主
  • 转型期(1978-2012):逐步形成师范教育与民族教育并重的格局
  • 跨越期(2013至今):建成拥有12个二级学院、46个本科专业的综合性民族院校

为什么民族师范教育在边疆地区尤为重要?答案在于:民族师范院校既承担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又肩负着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使命。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在广西边境八县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占比超过35%。

二、办学特色:三大支柱构筑核心竞争力

(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学校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民族文化保护机制: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 民族语言文学专业集群

3. 民族艺术实践教学平台

4. 跨境民族文化比较研究室

壮族天琴艺术侬峒节文化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已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了《边境民族文化概论》等12门特色课程。

(二)师范教育转型升级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学校构建了"-G-S"培养模式:

```

大学(University) - 政府(Government) - 学校(School)

```

通过对比传统与现代师范培养模式可见:

维度传统模式创新模式
培养周期4年理论学习3+1分段实践
课程体系学科本位能力导向模块化
评价标准笔试为主教学情境模拟考核

(三)边疆服务能力建设

学校重点发展边境贸易东盟语言生态旅游等特色专业,近五年为地方企事业单位输送复合型人才2800余人。其越南语专业学生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屡获表彰。

三、发展挑战与未来路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校面临三大现实课题:

1.资源约束: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

2.定位抉择:应该强化师范属性还是拓展综合性?

3.数字化转型:怎样构建民族教育的智慧校园?

对此,笔者的观点是:应当坚持"性、师范性、边疆性"三位一体发展道路,重点建设跨境民族研究数据库,打造"融合"文化传播体系,使学校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枢纽。这所南疆高校的实践证明:民族高等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