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是个关键节点。那年退伍军人陈发琳在安顺创办武术学校,谁曾想这颗种子会成长为今天的"义门功夫"教育品牌。看看这条时间轴就明白了:
特别要提的是黎军这位先锋人物。1995年他在贵州开了第一家专业跆拳道馆,后来带队打比赛、当裁判,硬是把跆拳道"踢"贵州人的生活。用他的话说:"所有的不顺都是在播撒种子"——这话现在听起来,真是透着股倔强劲儿。
贵州跆拳道协会的课程设计,绝对能让你眼前一亮。他们玩的是"武术+现代格斗+行为教育"拳:
课程类型 | 主要内容 | 训练重点 |
---|---|---|
踢拳(Kickboxing) | 融合拳击、空手道等技术 | 实战应用与国际接轨 |
武术散打 | 政府储备人才项目 | 竞技与防身技能 |
跆拳道 | 以腿法为主 | 礼始礼终的武道精神 |
最打动人的是他们的行为教育。记得有位学员在考带论文里写:"教练向我竖起大拇指,用不标准的汉语说'浩(好)!'" 这种瞬间的鼓励,往往比十次训练更让人记忆深刻。他们甚至用跆拳道帮助自闭症患儿提升社交能力,这哪是简单的体育培训?分明是育人工程。
1.成果导向明确:29年培养546名省级以上冠军,这个数字够硬核吧?
2.训练如军训:对扰乱课堂的学员保留惩戒权,但惩罚方式很"贵州"——加练三组太极一章!
3.分级教学灵活:就像那位绿带学员展现的,看起来瘦弱,"比划几下就让我们目瞪口呆"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学员在考级前疯狂练习"太极一章"还加练,最终在考级前一天终于掌握。这种"临阵磨枪",恐怕每个练跆拳道的人都深有体会。
2023年贵州"教育"培训中,体育美育领导干部们在贵州师范学院体育馆分组对抗,那场面叫一个热火朝天。而跆拳道协会做的远不止这些:
陈发琳工作室获得的"中国好人"优秀志愿者"称号,说明他们早已超越体育培训的范畴,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发射塔。
1.韧带关要早过:很多新手倒在拉韧带这关,建议每天坚持压腿
2.韩语口令不用慌:记住几个关键发音就行,比如"准备""bi"3.考带论文这样写:重点记录训练中的突破瞬间,比如第一次完美完成横踢
还记得那位学员的感叹吗?"尽管我一点也不懂韩语,但还是在教练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学会了很多动作"。你看,语言从来不是真正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