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跆拳道机构容易成为骗局温床?
某连锁品牌前店长透露:"场地租约通常只签半年,但课程合同敢卖三年,用新会员费填补老会员退费是行业潜规则。" 二、十大典型诈骗手法对照表
诈骗类型 | 常见话术 | 真实情况 |
---|---|---|
师资造假 | "国家队退役教练" | 仅短期参与集训 |
考级陷阱 | "保证黑带通过" | 自制无效证书 |
场地欺诈 | "奥运标准场馆" | 临时租赁场地 |
最隐蔽的是课程缩水:宣传的"教课"是1对8教学,但合同条款用"指导"等模糊表述逃避责任。
为什么高学历家长更容易中招?
1. 过度信任品牌包装
2. 忽视合同细则审查
3. 从众心理作祟
案例显示,某外国语小学家长群集体报名某机构后,发现所谓"大师"只是留学生兼职。越是标榜国际化,越要核查海外资质原件。
当遭遇培训机构欺诈时:
1. 立即固定宣传资料与合同证据
2. 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交《虚假宣传举证材料》
3. 通过"12315"平台同步投诉
值得注意的是,民事诉讼胜诉率不足30%,因为多数机构注册资金仅10万元,即便胜诉也难以执行。更有效的方式是联合受害家长向公安机关报案,涉嫌诈骗金额超5000元即可刑事立案。
那些声称"合作项目"机构,往往只是在政务网站注册过企业账号。真正可靠的跆拳道馆,教练员信息一定能在<中国跆拳道协会官网>的注册教练查询系统验证到。记住,所有拒绝出示原件只给复印件的资质,都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