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被问到:"兴趣班那么多,怎么偏偏要让孩子踢踢打打?"其实啊,跆拳道早不是你们想象中那种"暴力运动"。在北海几家正规机构里,幼儿课程更像是动态游戏课:
去年有个叫糖糖的小姑娘,刚来时躲在妈妈裙子后面不敢打招呼。三个月后居然主动申请当小组长,她妈妈偷偷跟我说:"上情商课管用多了。"## 二、选机构就像挑水果,得看"度""跆拳道馆少说十几家,价格还差挺多?"我每天要回答七八遍。这么说吧,看这三条就够了:
1.教练资质:别光看墙上挂的奖状,直接问"带过最小学员几岁"真正懂幼儿教学的教练,说话时会自然蹲下来和孩子平视
2.场地细节:好的垫子踩上去会有轻微回弹,四周一定包着防撞条。有家机构更绝,把立柱都做成卡通树造型
3.课程设计:如果课表上写着"力量训练"赶紧跑!适合3-6岁的课程应该出现"游戏"反应力挑战"词
有个真实案例挺有意思:两家距离500米的机构,A馆学费便宜30%,但B馆永远要排队。后来发现B馆的秘密是——每节课最后5分钟让孩子骑在教练背上"火车"群里的视频传播效果比广告强十倍。
经常有家长拽着3岁娃来报名,听说要等半年就急眼:"隔壁舞蹈班2岁半就能收!"必须说个大实话:4岁才是最佳入门年龄。倒不是我们嫌麻烦,而是:
上个月遇到个心急的奶奶,非让不满3岁的孙子插班。结果孩子第一节课就被自己的道服绊倒三次,后来改成每周来玩半小时蹦床,反而进步更快。
第一次走进体育用品店的家长,十个有九个会对着货架发懵:"这180的和380的道服有什么区别?"作为过来人建议:
说到这儿想起个趣事:去年元旦表演,有个孩子戴着恐龙造型的护头出场,把裁判都逗笑了。后来才知道是他爸爸特意网购的——这种不影响安全的小创意,我们其实特别鼓励。
最让我感动的从来不是学员能踢多高,而是这些意想不到的改变:
有个叫跳跳的多动症孩子,现在能安静坐着帮师弟系腰带;去年流感季,全班孩子自动养成进门先消毒脚底的习惯;更别说通过考级后,孩子们小心抚摩腰带的样子,比拿到新玩具还珍惜。
前两天还有个妈妈发朋友圈:"报跆拳道的钱,把体适能课、专注力培训的钱都省了。"说得有点夸张,但确实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吃饭更香了,感冒次数也少了。
说到底,在北海这样的沿海城市,让孩子从小建立运动习惯,或许比学会某个具体动作更重要。看着那些刚开始连"马步"都蹲不稳的小豆丁,慢慢长成能完成整套品势的小武者,这种成就感,大概就是我们坚持十年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