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刚从特种部队退役的张毅面临人生抉择。一次偶然机会,他在首尔目睹了世界跆拳道大赛——那些凌厉的横踢、教科书般的品势,与军人追求的"行禁止"如此契合。回国后,他抵押房产创办了第一家道馆,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仅有80平米的训练场会成为后来区域冠军的摇篮。
核心数据对比(初创期vs现在)
指标 | 2008年 | 2025年 |
---|---|---|
场馆面积 | 80㎡ | 3200㎡ |
注册学员 | 27人 | 1800+人 |
黑带教练 | 1人(张毅) | 23人 |
省级冠军 | 0 | 47人次 |
1.军事化+传统礼法融合
每天开课前15分钟的"心仪式"成为特色:学员需完成军姿站立→冥想→向国旗/教练行礼的固定流程。这种设计巧妙结合了部队纪律性与跆拳道"礼始,以礼终"的精神。
2.动态分级考核系统
打破传统的固定考级周期,采用"积分制"
累计达90分即可申请晋级,这让12岁的李媛媛创下"8个月从白带到绿带"纪录。
3.疼痛教育实验室
在安全范围内设计的特殊课程:
"让孩子学会与不适共处"张毅的这句话被印在每个学员的护具内侧。
面对当下跆拳道馆普遍存在的"技术轻德育",张毅团队开发了"三维评估体系"```text
1. 技术维度:腿法精度/力量数据/反应速度
2. 心智维度:抗压测试/团队协作/危机处理
3. 文化维度:韩国语基础/历史知识/礼仪考核
```
这套体系被当地教育局采纳为课外实践课程评价标准,其创新性在于——
用数据化呈现武道教育的综合价值。2024年启动的"跆拳道+"计划已初见成效:
"我们卖的不是课时,是解决方案"——这句贴在教练办公室墙上的标语,或许揭示了这家机构持续增长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