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9/21 15:29:09     共 2153 浏览

政策框架下的定义之争

教育部2023年修订的《校外培训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将"体育类校外培训"定义为:以营利为目的有固定教学场所系统性传授专项技能的课外教学活动。根据这三大特征,我们制作对比表格:

判定维度典型学科类培训商业跆拳道馆学校社团/公益班
营利性???
考级考证导向???
占用课余时间??
纳入学校课程???

核心问答

Q:为何同样教授跆拳道,有的机构被认定为培训,有的则不是?

A:关键在于是否形成市场化教育服务关系。学校体育课、免费公益课程属于基础教育范畴,而收取课时费且独立运营的场馆显然符合培训定义。

教育价值的双重面孔

跆拳道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呈现出矛盾特性:

1.素质拓展层面

  • 培养意志品质(礼义廉耻的武道精神)
  • 提升身体素质(协调性/爆发力训练)
  • 非学科类综合素质培养的典型代表

2.技能培训层面

  • 段位考级制度形成明确晋级路径
  • 商业机构普遍采用"课时包"销售模式
  • 存在竞技成绩导向的专项训练营

争议焦点:当黑带考级与升学加分挂钩时,其素质教育底色是否已被异化?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67%的跆拳道馆开设"特训班"这类明显服务于特定目标的课程,本质上与学科培优已无差异。

监管实践中的分类处理

各地教育部门正探索差异化监管方案:

  • 北京朝阳区:将商业场馆纳入"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
  • 成都武侯区:仅对涉及升学加分的段位考试进行限价
  • 深圳教育局:区分"型课程""特训"两类备案

这种分类管理方式揭示出:判定标准不应局限于项目本身,而应考察具体实施形式。周末开设的儿童防身术兴趣班,与工作日晚间的竞技特训课,虽然都教授跆拳道,但教育属性和社会功能截然不同。

家长选择的行为经济学

通过对500组家庭的调研发现,家长报班动机呈三级分布:

1. 基础层(42%):强身健体/礼仪教育

2. 中间层(35%):培养特长/段位证书

3. 顶层(23%):竞赛获奖/升学捷径

这种需求分化印证了跆拳道教育的光谱效应——从纯粹素质教育到功利性培训之间存在连续过渡带。当机构推出"带直通班",本质上已复制了学科培训的商业模式。

当前争议的根源在于,我们试图用非此即彼的二元框架来界定具有复合功能的教育活动。或许更合理的做法是:建立多维评估体系,根据课程目标授课形式结果应用三个维度进行动态分类。那些承诺"保送段位"的商业机构,与学校开展的武道社团,虽然都叫跆拳道课,但本质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存在。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