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开始推广这个项目时,不少老师都嘀咕:"这群孩子能坚持下来吗?"——说实话,我们心里也没底。但三个月后的汇报演出上,当看到学生们行云流水的动作和自信的眼神,所有疑虑都烟消云散了。这篇总结,就和大家聊聊这段"痛并快乐着"培训历程。
---
1.1 人员构成(关键数据加粗)
项目 | 数值 | 备注 |
---|---|---|
参与班级 | 12个 | 覆盖3-6年级 |
总人数 | 276人 | 男生占比53% |
教练团队 | 4人 | 含专业跆拳道黑带2名 |
1.2 阶段划分
这里有个意外发现:原本担心低年级学生协调性差,结果反而是高年级学生更常出现"同手同脚"的情况...
---
2.1 教学方法的创新
采用"明治教学法":
1.视觉刺激:播放世界跆拳道大赛片段
2.触觉记忆:用彩色胶带标记地面站位
3.听觉强化:自编口令歌"膝-转胯-啪!"
2.2 里程碑事件
---
3.1 装备管理混乱
这个问题必须单独说!最初让学生自备道服,结果出现:
解决方案:第二个月起统一采购训练套装
3.2 安全防护漏洞
统计显示78%的擦伤发生在:
1. 旋转动作时互相碰撞
2. 垫子接缝处绊倒
后来我们调整了安全距离公式:身高×1.5=最小间隔
---
维度 | 现存问题 | 优化措施 |
---|---|---|
师资 | 教练流动性大 | 培养校内体育老师考段位 |
课程 | 缺乏晋级体系 | 设立白带→黄带分级考核 |
宣传 | 家长认知度低 | 开设亲子体验日 |
---
现在回想起来,最珍贵的不是那些奖状,而是训练场上此起彼伏的"!"声——那种全神贯注的爆发力,才是跆拳道精神最好的诠释。明年我们计划把"防身术模块"加进来,到时候...(笑)可能又得准备新的急救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