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比省内同类院校核心指标可见:
从1956年建校至今,将"劳模精神"课程体系:
针对京津冀产业需求构建专业群:
产业领域 | 对应专业 | 合作企业案例 |
---|---|---|
智能制造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长城汽车订单班 |
现代服务 |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 燕达国际健康城 |
数字经济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 神玥软件产学研基地 |
为什么毕业生发展路径更宽?
通过随机访谈收集的三大高频词:
1."即教室"(实训设备与企业同步更新)
2."证书含金量"(毕业时人均持有2.7个职业资格证书)
3."校友带校友"(70%就业推荐来自往届毕业生)
这所学院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用65年沉淀的劳动教育底蕴,嫁接最前沿的产业需求,正如其校训"手脑并用,敬业乐群"诠释的——培养的不是流水线工人,而是能适应产业变革的新时代工匠。当很多院校还在讨论"校企合作"时,这里已经把企业标准变成了教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