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那会儿,我也纳闷为啥明明盯着靶心踢,最后总是擦边而过。后来才发现问题出在三个地方:
第一是视线焦点错了
盯着靶子看反而容易分神,要把目光放在靶子后方30厘米处,就像看3D立体画那样。这个视觉差刚好能修正出腿轨迹。
第二是肩膀没锁死
很多人不知道转胯时肩膀要像拧毛巾似的固定住。试试这个动作:双手交叉抱肩踢腿,强迫自己保持上半身稳定。
第三是脚背角度
教练总说"绷直脚背"新手容易理解成"向上勾脚"应该像踩油门那样,脚背和小腿形成160度夹角才最吃劲。
(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专业选手踢靶时会不自觉地吐气发声,这个"哈!"时机其实能帮你找到最佳发力点)
看过比赛的人都知道,那些花式旋风踢在实战中基本用不上。真正要死磕的是这几个基本功:
必须掌握的三个得分技术
裁判最爱的得分细节
1. 任何动作结束后必须立刻摆出防守姿势
2. 击打护具的彩色边缘比打中间多0.5分
3. 连续进攻时每套动作不超过3次击打
(说个冷知识:竞技比赛里80%的得分都来自反击,主动进攻反而容易丢分。下次训练可以试试等对手先出招)
健身房那套"组数×次数"的练法在跆拳道里会害死人。我吃过最大的亏就是盲目增加训练量,结果膝盖积水休息了两个月。后来职业选手教给我这套方法:
周一到周五的黄金分割
周末必须做的两件事
对着镜子慢动作回放自己的技术缺陷
找不同体型的搭档练习距离感
(有次和1米9的大个子对练才发现,我的后撤步距离根本躲不开他的长腿,这才明白为什么要根据对手调整步幅)
刚开始我觉得护具就是防伤的,后来被资深裁判点醒:护具选不对,技术再好也白费。来看几个血泪教训:
护胸的致命细节
太紧会影响呼吸节奏,太松会移位遮挡得分部位。测试方法是穿戴后全力吸气,应该能再塞进两根手指。
护腿的材质玄机
EVA泡沫的适合练技术,比赛要用记忆棉的。有个简单判断方法:用指甲按压后,回弹时间在3秒左右的最合适。
头盔的视野盲区
千万别选全面罩的!要选额前有凸起设计的,这样后仰时不会挡住视线。实在分不清就记住:比赛用的头盔侧面一定有通气孔。
(突然想起来,护具颜色也有讲究。红色护具在裁判眼里会比蓝色显眼,这个视觉误差能影响0.3分左右的判罚)
最后说点道馆里不会公开讨论,但直接影响训练效果的事:
关于教练的选择
带出过全国冠军的教练不一定适合新手,要找那种能一眼看出你重心偏移0.5厘米的细节控。
关于考级的真相
别被段位迷惑,有些黑带选手的实战能力还不如专注练一年的白带。重点看教练能不能演示所有动作的失败版本。
关于疼痛的阈值
肌肉酸痛可以忍,关节疼痛必须停。有个很准的判断标准:如果痛感随着热身减轻就能继续,否则立刻冰敷。
小编观点:竞技跆拳道就像下象棋,规则简单但要穷尽一生去琢磨。那些看似枯燥的基本功,哪天突然开窍了就会变成身体本能。记住啊,练一百次错的动作不如做对一次,慢才是最快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