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校外培训指由校外机构主导、以学科类或非学科类内容为核心、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有偿教育活动。其三大识别特征为:
竞技体育属性表现为:
素质教育属性则体现在:
对比维度 | 校外培训特征 | 校内教育特征 |
---|---|---|
课时安排 | 固定时段长期课程 | 弹性选修短期模块 |
收费方式 | 市场化定价 | 财政补贴或免费 |
师资认证 | 体育总局证书 | 教师资格证 |
是否构成校外培训取决于:
1.主办方资质:体育俱乐部需取得《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立许可证》
2.教学内容占比:超过50%为跆拳道技术训练即具备培训性质
3.时间冲突性:在工作日晚上或周末开课易被认定为课外培训
例外情形包括:
某跆拳道馆开设"21天晋级特训营"收取2980元/人,教学大纲包含:
被监管部门认定为违规学科类培训,因包含文化课辅导内容。
某体育发展中心联合街道办开展"防身术公益课"为:
被界定为社区教育活动,不受培训政策限制。
现有从业者可选择:
政策敏感点需注意:
- 禁止使用"提分"保过"等宣传话术
- 训练时长应符合《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 寒暑假课程需备案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