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我这次能踢破木板吗?”在郎溪县某跆拳道馆的周末课堂上,9岁的学员小雨攥紧拳头,眼神里混合着紧张与期待。这样的场景在当地已不罕见——近年来,郎溪县少儿跆拳道培训从小众兴趣逐渐发展为家长青睐的素质教育项目。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县新增跆拳道学员人数较前年增长35%,“礼仪+体能+抗挫力”的综合培养模式成为吸引家长的核心因素。
排名 | 原因 | 占比 | 典型反馈摘录 |
---|---|---|---|
1 | 提升身体素质 | 68% | “孩子总玩手机,现在能连续做20个俯卧撑了” |
2 | 培养纪律性与礼仪 | 57% | “回家会主动鞠躬问好,变化很明显” |
3 | 增强自信心 | 49% | “以前不敢上台,现在敢主动表演侧踢了” |
(数据来源:郎溪县青少年体育协会2024年调研)
早晨7:30的道馆,地面还泛着刚拖过的水光。教练张磊(黑带四段)正带着学员们进行“魔鬼晨训”——这是高级班的传统项目。10岁的学员王浩轩边压腿边嘀咕:“腿要断啦…但下周考绿带,拼了!”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状态,恰是跆拳道训练的常态。
```text
1. 基础训练(40分钟):
2. 品势练习(30分钟):
3. 实战模拟(20分钟):
```
特别观察:在郎溪县“旋风”道馆的墙上,贴着一份特殊的“英雄榜”——不是比赛冠军,而是“本月进步最大学员”。馆长李雯解释道:“我们更看重孩子战胜自我的过程,比如上次有个孩子恐高,花两周才敢做腾空后踢…”
并非所有声音都是赞美。部分家长质疑:“花这么多时间练踢腿,不如多做题?”对此,郎溪实验小学体育组组长陈明(跆拳道黑带)用数据回应:参与跆拳道训练的学生,文化课专注度平均提升22%,这与训练中培养的目标感密切相关。
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殊儿童群体。13岁的听障学员小林通过跆拳道找到表达方式——教练用鼓点振动传达指令,他现已成为品势表演队的领队。“当他带着队员们完成高难度‘太极六章’时,观众根本看不出差异。”母亲红着眼眶说道。
面对2025年“双减”政策深化,郎溪县跆拳道协会正推动三大升级:
1.课程融合:开发“跆拳道数学”趣味课(如用踢靶次数计算得分公式)
2.师资优化:与韩国春川市道馆建立交流计划,引入AR动作矫正技术
3.社区联动:每月举办“家庭跆拳道日”,让家长体验“挨踢”的滋味
“很多人以为跆拳道就是打架,”协会会长刘刚擦拭着奖牌架说,“但当你看见孩子为保护同学克制出拳,为失败的对手递上纸巾时,就会明白教育的真谛藏在腰带每一道褶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