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教跆拳道,首先得解决“缺氧”这道附加题。当地培训班普遍采用“三阶段适应法”:
1.前两周:仅进行50%强度的基础动作练习,每15分钟强制休息
2.过渡期:加入间歇性爆发训练(如表格所示)
3.稳定期:逐步达到平原地区训练量的80%
训练项目 | 平原标准组数 | 拉萨调整方案 | 血氧监测要求 |
---|---|---|---|
高抬腿 | 3组×30秒 | 2组×20秒 | ≥85% |
旋风踢 | 左/右各10次 | 左/右各6次 | ≥88% |
折返跑 | 5个来回 | 3个来回 | ≥90% |
有个叫次仁的小学员告诉我:“刚开始练横踢时,踢到第五下就眼前发黑...现在能连着做二十个不带喘的!”这种突破,可比平原地区的孩子来得更珍贵。
你绝对想不到——拉萨道馆会把跆拳道十二字精神翻译成藏语挂在墙上。教练旦增独创的“敬礼三部曲”成了特色:
1. 先向韩国国旗行鞠躬礼(国际规范)
2. 再向布达拉宫方向行合十礼
3. 最后用藏语说“突及其”(谢谢)
这种文化融合产生了奇妙反应。去年自治区运动会上,穿着藏蓝色道服的少儿组选手,谢场时突然跳起锅庄舞,把裁判们都逗乐了。有位家长说得好:“孩子学的不只是踢腿,是懂得什么时候该出拳,什么时候该鞠躬。”
当然啦,高原培训班也有自己的烦恼:
不过最让人揪心的是误解。还记得卓玛妈妈刚开始的质疑:“女孩子学这个会不会变粗鲁?”结果半年后,反而是她主动要求加课——原来女儿不仅没变“野”,还把道馆学的礼仪用在了家里,现在每天早晚都会给爷爷奶奶行鞠躬礼。
在拉萨特殊教育学校,跆拳道成了听障孩子们的特殊语言。他们听不见裁判口令,但能通过地板震动感知指令。这种特殊的感知训练,反而培养出超乎常人的专注力。去年全国残运会,拉萨特教队的孩子们破天荒拿了团体铜牌。
更让人欣慰的是体质变化。市人民医院的数据显示,坚持训练1年以上的学员:
(突然想到个有趣的现象:现在拉萨中小学运动会上,跆拳道方阵的欢呼声已经能和传统摔跤队平分秋色了...)
如果你正考虑给孩子报名,记住这三个“不要”:
1. 不要盲目追求考级速度(高原考级标准比内地宽松半级)
2. 不要省护具的钱(紫外线强,劣质护具易老化)
3. 不要忽略课后补充(推荐藏红花泡水,但需医师指导)
最关键的还是——让孩子自己系腰带。从歪歪扭扭到整整齐齐的过程,可比任何说教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