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标准化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对象和目标的差异,主流课程可分为三类:
课程类型 | 教学内容 | 适用人群 | 商业价值 |
---|---|---|---|
竞技导向 | 品势/竞技特训、赛事规则、体能强化 | 青少年选手/职业运动员 | 高(赛事奖金+升学加分) |
健身导向 | 基础腿法、有氧训练、防身技巧 | 白领/大学生/中老年 | 中(复购率高) |
行为教育 | 礼仪训练、团队协作、挫折教育 | 4-12岁儿童 | 极高(家长付费意愿强) |
*看到这里可能有同行要问:为什么儿童行为教育收费最高?其实啊,现在家长更看重"跆拳道培养孩子品格"这个痛点抓准了,课程溢价能到30%以上。*
1.2 特色增值服务
2.1 实体商品销售(毛利率普遍在40-50%)
2.2 空间运营创新
3.1 必须取得的资质
```text
1. 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教育局审批)
2. 高危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体育局备案)
3. 消防检查合格证(300㎡以上需专项验收)
```
*去年我们协助过一家机构,就因为在居民楼改造场地未报备,被勒令停业三个月——这些隐形成本可比想象中高多了。*
3.2 经营禁区清单
1."银发族"市场:针对退休人群开发太极跆拳道融合课程(试点机构反馈月留存率达71%)
2.体医结合:与康复中心合作"矫正跆拳道"单课时溢价可达常规课程2倍)
3.文旅融合:像贵州义门功夫开发的"研学游"带动周边消费增长40%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这个行业早已过了靠学费生存的阶段。那些活得滋润的机构,都是把"跆拳道+"玩出花样的——可能是+素质教育,可能是+社群经济,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