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比方,你周末送孩子去学钢琴的琴行,寒假报的奥数班,这些铁定算校外培训。但跆拳道馆就有点特殊了——它既教防身术又搞体育竞技,还可能挂着""牌子。关键看三点:
(突然想到个真实案例:去年杭州有家跆拳道馆因为周末开课被查,老板急得直跳脚:"我们这是体育俱乐部啊!"结果一查营业执照,写的还真是""## 二、为什么这事儿容易让人懵圈?
老实说,连很多开馆的教练自己都搞不清。你看啊:
1.政策打架:教育局说体育类归文旅局管,文旅局转头说带教学性质的得找教育局备案
2.场地迷惑:有的开在商场三楼,有的藏在小区车库,还有的直接租学校场地——你说这算"校外"""
3.教练身份:退伍军人、体校毕业生、甚至自学成才的都在教,资质看得人眼花
(插句大实话:现在很多家长压根不管这些,只要孩子能放电不拆家,管它挂什么牌子呢对吧?)
别被概念绕晕了,咱们直接上干货。判断要不要当"培训"对待,重点看:
说到这儿想起个事:去年北京朝阳区突击检查,二十多家道馆里只有三家能拿出完整的教师资格证明,惊不惊喜?
在少儿培训行业混了这么多年,我觉得吧:跆拳道馆正在被逼着"二选一"。要么老老实实走体育培训备案,接受教育局监管;要么彻底转型成兴趣俱乐部,但就不能搞考级收费那套了。
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有些精明的老板开始把道馆注册成"体育文化公司"包装成"体能训练+传统文化体验"你看,这不就巧妙避开监管了吗?(当然具体合不合规咱不敢乱说)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家长要是冲着让孩子锻炼身体去,真不用太纠结这个分类。但如果是冲着考级加分去的...建议先打教育局电话问清楚,别到时候钱花了证却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