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9/24 10:54:42     共 2153 浏览

一、缘起:当小镇遇上跆拳道

2018年夏天,六景镇文化站二楼悄然挂起"武跆拳道"的招牌。创始人黄教练——这位曾在省级赛事获奖的退役运动员,带着20套二手护具回到家乡。"当时家长们都觉得这是'打架的功夫',报名表晾了整整两周..."回忆起创业初期,黄教练苦笑着摇头。转折发生在镇中心小学的防暴演练中,培训班学员利落的擒拿动作引起校长注意,随后受邀开展校园公益课。

首批学员构成(2018年)

年龄段人数主要诉求
6-8岁5人家长希望改善体态
9-12岁3人校园防欺凌需求
13岁以上2人体育特长生备考

二、破茧:汗水浇筑的蜕变之路

"最难的从来不是技术动作,而是改变认知。"教练李敏(黑带三段)坦言。她独创的"三阶段心法训练"将传统韩式教学本土化:

1.破冰期(1-3月):通过游戏化训练消除恐惧,比如"彩虹靶纸"击游戏

2.塑形期(4-6月):引入壮族铜鼓节奏辅助基本功练习

3.融合期(7-12月):结合采茶舞步开发特色品势套路

学员韦小婷的成长日记里写着:"次压腿课时,李教练突然放起《山歌好比春江水》,跟着旋律下叉居然没那么疼了...现在我能用壮语喊出'加油(嘎侬)!'"

三、绽放:从道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2024年培训班迎来高光时刻:

  • 赛事突破:学员黄耀祖获南宁市青少年锦标赛52kg级铜牌
  • 文化输出:改编的《铜鼓跆拳舞》登上县非遗展演舞台
  • 社会认可:被县教育局列为"教融合示范点"课程体系升级对比表

    | 维度 | 初创期(2018) | 现阶段(2025) |

    |------|--------------|--------------|

    | 单节课时长 | 60分钟 | 90分钟(含文化模块) |

    | 考级通过率 | 62% | 89% |

    | 特色内容 | 基础韩式教学 | 壮汉双语口令/非遗元素融合 |

四、温度:那些藏在腰带里的故事

"其实最让我们骄傲的不是奖牌..."教务主任翻开相册,指着2023年母亲节特别活动的照片:十几个孩子蒙着眼,仅凭触觉为妈妈系腰带。"当时有位阿婆抹着眼泪说,她中风后右手不灵活,是孙女每天用跆拳道手法帮她做复健。"深夜的道馆里,总能看到加练的身影。14岁的留守学员阿强在训练日记里写道:"踢腿时带起的风声,比奶奶的叹息轻多了..."

五、展望:扎根乡土的文化新芽

随着"体育+"政策的推进,培训班正尝试:

  • 与镇中学合作开发《跆拳道物理》跨学科课程
  • 筹建"壮拳文化研究室"本土武术元素
  • 开设银发族防跌倒公益课

"我们不要做城市的复制品,"教练望着墙上"壮乡跆魂"书法作品说道,"就像跆拳道的'道'字,终究要走出自己的路。"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