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傍晚,仁寿县体育馆三楼总会传来整齐有力的呐喊声。推开玻璃门,30余名学员正"嘿!哈!"地练习横踢动作,汗水在道垫上溅出细小的水花。教练王磊(黑带四段)站在队伍前方,他的训练服后背已浸出深色汗渍,却仍一丝不苟地纠正着每个学员的动作角度。
"我们这儿的学员,最小的5岁,最大的52岁。"王教练擦了把汗说道,"跆拳道不是打打杀杀,而是通过肢体语言完成的品德教育。" 这句话被印在道馆入口的展板上,旁边挂着近三年获得的奖牌:
年度 | 赛事名称 | 获奖情况 |
---|---|---|
2023 | 四川省大众跆拳道锦标赛 | 2金3银 |
2024 | 成德眉资青少年联赛 | 团体品势一等奖 |
2025 | 西南地区跆拳道公开赛 | 最佳组织奖 |
清晨6:30的基础训练课最能见证学员的蜕变。15岁的李文浩(绿带)已经坚持了478天晨训,他的训练笔记记载着令人动容的细节:
> "第137天:左腿侧踢终于达到教练要求的高度,但收腿时总站不稳...
> 第291天:实战对练被红带师姐踢中小腿,淤青两周没消...
> 第403天:首次在晋级考试中完成540度回旋踢!"成长并非个例。培训班采用"阶九段"教学体系,将传统跆拳道与现代运动科学结合:
1.筑基阶段(白带-黄带)
2.突破阶段(绿带-蓝带)
3.精进阶段(红带-黑带)
"难的其实不是技术动作,"正在练习腾空后踢的学员张雯坦言,"在肌肉记忆形成过程中的枯燥重复。" 她的右脚踝还缠着肌效贴,那是上周练习旋风踢时轻微的拉伤。
培训班有个特别的"传统项目"每月末的"道带故事会"学员们围坐一圈,分享自己腰带背后的成长记忆。去年冬天,8岁的林小雅举着磨破边的白带说:"带子记得我哭过7次,但更多时候它看见我在笑。"这种文化培养体现在日常细节中:
"很多人以为我们只是教踢腿,"教务主任刘芳展示着学员的成长档案,"实际上礼仪教育占比达到总课时的20%。" 档案里记录着诸如"帮新生系腰带"、"三个月整理训练器材"等行为评价。
培训班的影响早已超出道馆围墙。去年组织的"校园暴力公益课"走进7所中小学,教授基础防身技巧的同时,更传递"暴力解决冲突"。今年春天,20名学员组成的"武志愿者队"县马拉松赛事中承担了急救保障工作。
"孩子们从躲在我身后,到现在能自信地示范动作..."家长李女士翻着手机相册,里面记录着她儿子从第一次哭闹着不肯进道馆,到如今站在领奖台上的全过程。这种变化,或许就是武道精神最生动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