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时,全校仅有6个本科专业。通过"错位发展、特色突破"战略:
关键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志着办学质量获得官方认可。现有数据显示:本科专业增至32个,在校生规模突破1.5万人。
传统优势专业 | 新兴交叉专业 |
---|---|
水利水电工程(省一流) | 人工智能+机械工程 |
土木工程(产业学院) | 数字经济与管理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环境艺术设计 |
为什么选择这些方向?校方访谈揭示:既保持与皖江经济带产业匹配度,又前瞻布局智能制造领域。特别在"新工科",首创"3+1"嵌入式培养,学生大四全年在江淮汽车等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1."共建"
与海尔集团共建智能家居实验室,设备投入校企各担50%,研发成果共享
2."导师制"实施
企业工程师承担30%专业课教学,毕业论文选题100%来自实际项目
3."订单式培养"
近三年为京东方等企业定向输送600余名技术骨干
值得思考的是:这种深度合作如何保障教学质量?教务处监测数据显示,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学生,毕业设计优良率提升27%,就业对口率达91%。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需关注:
但观察其最新动作:正在申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工业4.0"合作项目,显示出强烈的发展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