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平原的运河之滨,一所以"弘毅、博学、求真、至善"为校训的百年学府——聊城大学,正以年均科研经费增长23%的态势崛起为区域性人才高地。这座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师范馆的学府,究竟如何实现传统师范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华丽转身?让我们透过三个维度解码其育人密码。
百年文脉的当代传承
作为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聊城大学拥有24个学院、98个本科专业的办学规模。其特色鲜明的"文化研究"群,连续五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支持。校内保存完好的傅斯年纪念馆,不仅是著名历史学家的纪念场所,更成为文史哲跨学科教学的活态课堂。近年来,学校将传统师范优势与现代技术融合,建成省级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培养出荣获"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的杰出校友。
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
"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必须走进工厂车间才算完成使命"——这是化学化工学院张教授常挂嘴边的话。学校与中通客车等企业共建的13个产业学院,实现"即入岗"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办学理念,使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六年保持在95%以上。
多维度的成长支持
在聊城大学,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学校设立的"创新创业支持计划"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机械工程学院的王同学团队正是在该计划支持下,研发的工业机器人项目获"挑战杯"金奖。同时,学校与境外42所高校建立的交换项目,让年均300余名学生获得海外学习经历。心理咨询中心推出的"导师制"以1:50的师生配比为学子提供个性化指导。
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聊城大学教学成果指标位列山东省第6位。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正以其开放包容的胸襟,培养着既能脚踏实地又可仰望星空的新时代建设者。正如校友李院士在返校演讲时所说:"这里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知识转化为价值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