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可不是光听你弹得响不响,他们主要看三点:手上功夫稳不稳、音乐理解深不深、临场发挥灵不灵。举个例子,去年有个考生弹肖邦练习曲,技术没问题,但把悲伤的段落弹成了欢快调子,这就属于典型的理解偏差。
1.选琴有门道:入门真不用买三角钢琴,但千万别贪便宜买电子琴糊弄自己。建议看看二手立式钢琴,价格多在8000-15000之间。
2.基础练习三板斧:
3.找老师的学问:最好选有带艺考经验的,别光看证书。我见过中央院毕业的老师教小孩可以,带艺考生反而不会抓考点。
假设你现在高一:
有个真实案例,去年杭州的考生小林,高二暑假才开始学,每天雷打不动练4小时,最后愣是考进了四川音乐学院。所以啊,关键不是时间长短,而是练习质量。
1.盲目追求难度:把《钟》弹得磕磕绊绊,不如把《牧童短笛》弹得行云流水
2.忽视视唱练耳:这个占分比很多人想象的高,建议每天抽15分钟练耳
3.死磕技术不思考:弹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次都错在同一个地方
4.考前突击改手型:大忌!就像比赛前突然改投篮姿势
5.完全照搬师兄姐经验:每个人的手型条件不同,适合的曲目也天差地别
说到这个,想起去年有个考生特别聪明。她发现自己是当天最后一个考生,特意选了首节奏明快的普罗科菲耶夫,结果分数比预期高了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