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说,大学城简直是学琴的黄金地段。你想想啊,周围三五公里内通常聚集着:
有个真实案例,去年有个文科生跟着音乐学院的学姐学琴,用食堂勤工俭学的钱支付学费,半年后就敢在社团晚会表演了。所以说,关键不是有没有钱,而是会不会利用环境优势。
先给大家泼盆冷水清醒一下,我见过太多人在这几个地方栽跟头:
"是不是得买台三角钢琴才能开始?"闹!初期建议:
"能弹《克罗地亚狂想曲》吗?"这么说吧,你要是能,音乐学院就该倒闭了。合理进度应该是:
这个问题就像问"看视频自学游泳吗"——也不是不行,但容易养成奇怪的习惯。建议:
大学城里鱼龙混杂,教你几招识别真老师:
1.看示范:让老师当场弹奏你要学的曲子
2.问计划:合格的老师会给你阶段性目标
3.试听课:至少观察是否纠正你的坐姿
有个小窍门,周三下午去音乐学院教学楼转转,很多教授会给高年级学生做公开指导,蹭课听半小时比自学一周都有用。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真相——15分钟有效的练习胜过2小时乱弹。具体可以这样分配:
记住啊,手指肌肉需要48小时恢复,每天摸琴比周末突击8小时强十倍。
别以为得学成大神才能表演,大学城里有的是展示舞台:
我认识个计科院的男生,就是靠每周在奶茶店弹琴,最后追到了常来听琴的文学院女友...你看,学钢琴的附加价值来了吧?
说到底,学钢琴最大的门槛从来不是天赋,而是能不能坚持过前三个月的枯燥期。当你某天突然发现能边聊天边弹《卡农》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啧...反正谁体验谁知道。
现在问题来了——明天这个时候,你的手指会在琴键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