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90%的钢琴初学者报班时都会纠结同一个问题——"我该进什么水平的班级?"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个事儿,保证你看完心里跟明镜似的。
说白了,分班就是把学员按不同标准分类。但这里头学问可大了去了,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核心标准就三个:
1. 年龄分段(小孩/成人分开教)
2. 基础水平(摸没摸过琴差别大了)
3. 学习目标(想考级还是随便玩玩)
举个真实例子:去年有对双胞胎来报名,哥哥从小跟着爷爷学过电子琴,弟弟完全零基础。结果哥哥进了预备班直接学599练习曲,弟弟得从认识中央C开始。
这时候主要培养兴趣,每节课就30分钟。你知道吗?小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年龄+1分钟,所以5岁孩子最多专注6分钟,课程必须设计成游戏化教学。
黄金学习期!这时候手指关节发育好了,理解力也跟得上。我们琴行这个阶段学员进步最快,平均8个月能完成拜厄基础教程。
千万别觉得大人学琴晚。其实成人理解力强,只要肯练,三个月弹《梦婚》不是梦。不过要注意,成人班最好晚上开课,毕竟大家白天都得搬砖不是?
测试不是考试!别紧张,老师主要是看这三项:
1.识谱能力
能认出高音谱号吗?知道四分音符长啥样不?(突然提问:你知道全音符有几个拍子?答案是4拍!)
2.手型基础
手腕会不会塌?手指能不能立起来?有个学员测试时手掌跟摊煎饼似的平铺,这种就得从头矫正。
3.曲目储备
能完整弹小星星算入门级,要是能磕磕绊绊弹《献给爱丽丝》前几句,可以考虑进提高班了。
适合急着在年会上露一手的上班族。但说实在的,这种班就像快餐,能吃饱但营养不够。有个学员用两个月学会《卡农》,结果连升降号都认不全...
要走专业路线必选。不过提醒下,现在央院考级新增了乐理笔试,光会弹琴可不行。去年我们这有个孩子弹得特别好,结果乐理没过,白瞎了。
最适合养老型选手。教材都是流行歌曲改编的,周杰伦的《晴天》比车尔尼练习曲有意思多了对吧?
× "我家孩子聪明,直接进高级班"——这就跟让小学生学微积分似的,纯粹找罪受
× "成人不用学基本功"
——见过太多人弹《梦婚》像砸核桃的,都是手型没练好
× "教一定比集体课好"其实小组课有对比有互动,特别适合孩子。当然预算充足的话,一对一肯定更精准。
我觉得吧,分班这事就像量体裁衣。见过不少家长非要孩子跳级,结果越学越痛苦。音乐本来是个享受的过程,何必搞得跟军训似的?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周末早上九点的班永远最难招满。所以建议各位,如果时间能灵活安排,选冷门时段可能遇到更好的老师——毕竟王牌教师都不爱早起(这是可以说的吗)。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别太纠结分班,重要的是遇到合拍的老师。我们琴行有个阿姨65岁开始学琴,现在都能开小型演奏会了。所以啊,只要喜欢,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