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到新手校长抱怨:"我们老师全是音乐学院毕业的,价格也比隔壁便宜,怎么家长就是不报名?"问题可能出在这儿——
其实招生的底层逻辑就三点:看见你→信任你→选择你。下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别一上来就发课程广告!试试这个模板:
周一:学员弹《菊次郎的夏天》的练习视频(配文字"6岁小雨的第20节课")
周三:钢琴老师指导手型的对比图(左图错误姿势/右图正确姿势)
周五:家长偷拍孩子主动练琴的聊天截图
重点:每条配文都要带定位,文案里自然出现"启蒙"岁学琴晚不晚"长尾词。
跟儿童摄影店谈分成:
"凡在您这拍艺术照的客户,报我们钢琴课送价值399元的音乐素养测评"
跟绘本馆搞联合活动:
"周末音乐故事会:用钢琴讲《彼得与狼》"(现场放报名二维码立牌)
拍这三种视频最容易火:
问题来了:家长咨询时总问"能不能先试听?"你怎么接话?
错误示范:"我们试听要收200元押金"正确话术:"建议您带孩子先做免费音乐潜能测评(拿出评估表),等发现孩子对节奏特别敏感时,再决定要不要开发这个天赋"
其他必杀技:
看到同行搞"全年班送10节陪练"先别急着跟!算笔账就明白了:
降价策略 | 价值包装 | |
---|---|---|
短期效果 | 报名量↑30% | 咨询量↑50% |
长期影响 | 家长认为廉价 | 建立专业壁垒 |
典型案例 | 买一年送三个月 | 签约送德国进口节拍器 |
我的观点很明确:宁可少招20个学生,也要守住价格红线。真正在乎质量的家长,反而会觉得便宜没好货。
最后说个大实话——有些孩子本来就不适合学钢琴。碰到明显坐不住的孩子,不如坦诚告诉家长:"建议先上半年的音乐启蒙团体课"这种专业度,能让你在家长群里口碑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