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接触钢琴那会儿,见过太多离谱操作:有老师用电子琴代替钢琴教学的,有把《小星星》当艺考曲目教的,最绝的是某机构宣称"培养出李云迪"艺考不是兴趣班,这几个雷区你千万要避开:
去年有个学生跟我吐槽,她花2万块报的"保过班"考前才发现老师连奏鸣曲式都讲不清楚...
别看满大街都是"签约机构"能打的就三类:
1.音乐学院附中派系(比如内艺附中老师私下开的班)
2.艺考工厂型(集中在学苑广场附近)
3.野生工作室(民居里藏着的独立教师)
有个冷知识:赛罕塔拉公园对面那栋灰楼里,藏着位拿过李斯特奖的老师,但人家只收5个学生...
别傻乎乎光听老师炫技!我总结了个"问三看"法则:
三问:
三看:
1. 看琴房湿度计(保持在45%-65%才是专业场地)
2. 看学生笔记(记指法还是记音乐处理?)
3. 看走廊展示墙(如果全是低龄考级证书,赶紧跑)
上周陪表妹试听,有家机构居然用《梦中的婚礼》当示范曲,这种直接pass——艺考评委最烦流行钢琴曲改编版!
你以为4万/年和6万/年的区别只是师资?太天真了!拆解个真实报价单:
收费项目 | A机构(低价班) | B机构(高端班) |
---|---|---|
主课教师 | 研究生兼职 | 附中教研室主任 |
伴奏费 | 另收200/次 | 含在课时内 |
模拟考 | 录像自学 | 真实考场还原 |
隐形消费 | 考级报名费×3 | 无 |
重点来了:有些机构故意把基础乐理拆出来单收费,最后总价翻倍。记住要签"包价合同"!
说实在的,与其纠结选哪家机构,不如先搞清楚自己是不是这块料。见过太多被家长逼着艺考的孩子,手指跨度连八度都够不着,非要挑战拉赫玛尼诺夫...
如果你能主动分析不同版本《平均律》的触键差异,或者听得出斯坦威和贝森朵夫的音色区别,那赶紧去找专业老师。要是连每天4小时练琴都坚持不了,真不如去学个美术——至少颜料不会半夜吵到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