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想学琴那会儿,我也纠结过。网上教程一抓一大把,但对着屏幕戳键盘总感觉差点意思。后来去东冶试听了节课才明白,手型矫正和节奏感培养这两件事,还真得有老师盯着。他们家用的是"三对一眼"法(三个学生配一位老师,每人单独指导一轮),性价比确实比1v1高不少。
经常看到广告说"学会流行曲"mm...这么说吧,你要是只想弹《生日快乐》单手旋律,三天都嫌多。但想真正理解音乐,得先过这几关:
东冶的课程表挺实在,前三个月全是基础训练。老师有句话我记得特清楚:"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慢才是真的快。"##三、装备怎么选?
第一次进琴房我都惊了——立式钢琴、电钢琴、电子琴排一排,价格从三千到三十万都有。后来才知道:
1.预算有限:选带重锤的电钢(推荐卡瓦依ES120)
2.家里隔音差:必须戴耳机练的罗兰FP-30X
3.不差钱:直接上雅马哈U1立式琴
有个学员图便宜买了二手钢琴,结果调音师上门五次都救不回来...所以说啊,乐器这东西真是一分钱一分货。
总有人问我:"岁学琴晚不晚?"这么说吧,我在东冶见过六十岁的退休阿姨考三级。但成年人确实容易陷入这些误区:
上周有个程序员学员,用写代码的逻辑记和弦进行,现在都能给《卡农》即兴伴奏了。你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比蛮练重要多了。
说实话,学琴到第六个月是最容易放弃的。东冶有个挺妙的做法——每月办"鸟音乐会"让学员互相听练习成果。有次看个七岁小孩流畅地弹《献给爱丽丝》,台下三十多岁的大哥差点哭出来:"连他一半速度都弹不到..."结果老师说了句大实话:"人家练了200遍,你练了20遍,这差距不是很合理吗?"我的经验是:
除了学费和买琴,还有这些隐形消费:
不过东冶这点挺好,提供免费琴房练习,省了调琴钱;图书馆还有上千本琴谱可以借阅。
要说最大的收获,倒不是能弹多少曲子。而是现在听到地铁站里的钢琴声,能分辨出演奏者有没有好好练过哈农——这种听懂音乐语言的感觉,比什么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