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啊,大同突然冒出二十多家钢琴培训班,光万达周边就挤了七八家。价格从80块一节课到300块都有,差距这么大,到底差在哪儿?我专门跑了几家实地看了看:
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家长宁可开车半小时送孩子去贵的地方,也不选家门口便宜的。问为啥?说"这东西,启蒙错了改都改不过来"。
我认识个朋友,图便宜报了60块一节课的,结果老师连踏板怎么用都说不清楚。后来换老师,光改手型就花了半年时间。
不少机构忽悠家长"保过三级"把曲子死磕下来和真正会弹琴完全是两码事。见过个孩子能弹《梦婚》,却连简单的即兴伴奏都不会。
很多人没算过账:买琴要1-5万,每年调律保养800-2000,琴谱教材又是笔开销。建议先租琴试试,确定能坚持再买。
这里分享个"三看一试":
1.看资质:营业执照、教师资格证缺一不可
2.看学员:下课随机问几个老学员的真实感受
3.看成果:别光听机构吹,要求看往届学生演奏视频
4.试听课:至少试听三家再决定
有个真实案例:刘女士带着孩子试听了五家机构,最后选了家离家最远的。为啥?因为只有那家老师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还专门准备了小凳子调节高度。
和大伙想的不一样,现在成人学员占比都快到40%了。针对上班族,建议:
我表姐35岁开始学,现在都能给公司年会伴奏了。她说最大的收获不是会弹琴,而是终于有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快乐时间。
个人觉得接下来会出现这些变化:
1. 智能陪练软件会越来越普及(但取代不了真人老师)
2. 社区型小型工作室会比大型连锁更有优势
3. 针对银发族的课程将成为新增长点
4. 融合戏剧、绘画的跨界课程更受欢迎
有个数据挺说明问题:去年大同钢琴销售量增长了23%,其中三分之一买给了50岁以上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