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别人行云流水地弹《致爱丽丝》,总觉得钢琴是天才的玩具对吧?其实80%的初学者卡住的根本不是技术,而是这三个误区:
西园的王老师有个学员,43岁的超市老板娘,刚开始连五线谱都看成心电图。现在呢?上个月社区晚会弹《月亮代表我的心》,她老公在台下举着手机录了全程。
市面上钢琴班五花八门,怎么避开坑?咱们用买奶茶的思路来选:
1.看原料:老师是音乐学院毕业还是速成班包装?
2.尝味道:试听课能不能让你产生"再来一节"冲动?
3.算性价比:别只看单价,算算有效课时单价
有个特别实在的现象——西园这边口碑好的机构,墙上挂的往往不是获奖证书,而是学员的日常练习视频。为啥?真实的成长轨迹比镀金的奖杯更有说服力啊。
第一次进琴房紧张到同手同脚?完全没必要!给你划重点:
有个特别逗的事儿,很多学员以为要穿礼服上课。其实我们这的资深学员老张说得妙:"拖鞋来才说明你把这儿当自己家琴房"。
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吗?他们把练琴变成了搬砖。试试这几个邪招:
西园校区有个数据挺有意思:坚持每周"晒练习"学员,续课率比其他学员高67%。人嘛,都需要点虚荣心当燃料对吧?
除了能弹曲子,学钢琴还有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去年有个考研的学生来学琴,本来是想减压的。结果复试时导师听说她会钢琴,直接让用钢琴解释相对论——虽然弹的是《两只老虎》,但思维导图用琴键演示的创意加分不少。
要说我的个人观点啊,钢琴这东西就像智能手机,功能再多也得从解锁屏幕开始。西园这边最成功的学员,往往不是天赋最好的,而是最会"玩"的。下次路过琴行别光拍照发朋友圈,进去按两下琴键试试,说不定就按开了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