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看到家长们在培训机构门口探头探脑又犹豫不决的样子,我就特别想冲上去说:别把学琴想得太玄乎!钢琴本质上就是个大型玩具,只不过这个玩具能玩出莫扎特的曲子。
中山艺术中心的张老师跟我说过,他们成人班最小学员42岁,去年还拿了业余组比赛银奖
现在90%的机构都提供练琴房,珠江钢琴城还能租琴回家试弹
翠亨新区实验学校的数据显示,钢琴班孩子的数学平均分反而高出普通班8分
上周陪朋友跑了6家机构,发现水还挺深。有的装修得跟宫殿似的,老师却连肖邦练习曲都弹不利索...
重点来了:
1.看师资别光看证书:有个机构把老师简历印得跟教科书似的,结果试听课发现人家主修其实是声乐
2.课程体系要问透:别被"英皇考级"德式教学"词唬住,直接让老师演示第三节课教什么
3.价格猫腻要警惕:石岐区有家机构首报打折后比原价还贵,一定要拿计算器当场核算
4.试听课要录音:回家反复听老师是否总打断孩子演奏,这个细节暴露专业度
5.距离很重要:暴雨天开车半小时去上课?相信我,坚持不过三个月
Q:手小能学琴吗?
A:中山音乐学院教授林老师的手还没我女儿大,人家照样开独奏会。关键是手指独立性不是尺寸!
Q:多久能弹出曲子?
A:这么说吧,在东区那家机构,5岁小朋友第4节课就能双手弹《小星星》了。当然要弹《野蜂飞舞》得再等等...
Q:电子琴行不行?
A:坦率讲,就像用玩具车学驾驶。不过如果只是试试水,雅马哈的P系列电钢勉强可以过渡。
在中山做了8年音乐教育,我发现很多家长都陷入"装备竞赛"仿佛买了施坦威孩子就能成郎朗。其实吧,最重要的永远是这三个要素:
- 老师能不能让孩子保持兴趣(我见过最绝的是用《孤勇者》教节拍的)
- 练习时间是否规律(每天20分钟比周末突击4小时强十倍)
- 家长能不能管住嘴(别在孩子弹错时大喊"错了!"最后说句实在话,学琴最神奇的不是学会演奏,而是突然某天发现孩子能安静地和自己相处了。就像西区那位开面包店的王姐说的:"自从女儿学琴,我再也不用担心她把面团当橡皮泥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