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个认知误区:很多机构把"毕业"当金字招牌,但亚中的教师准入标准堪称变态:
维度 | 普通机构 | 亚中标准 |
---|---|---|
演奏水平 | 业余十级 | 演奏级+3年舞台经验 |
教学年限 | 1年以上 | 5年起+1000课时 |
进修频率 | 偶尔培训 | 每年赴德/俄进修 |
(突然想到)上周陪朋友去试听课,那位李老师随手示范《野蜂飞舞》时,手指快得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猫和老鼠》里弹钢琴那段...
别的机构可能直接套用考级教材,但亚中的动态课程系统会先给孩子做"三维评估"这里划重点):
1.手型适配度测试(居然用红外捕捉指关节角度!)
2. 听觉敏感期判定(那个像耳机一样的设备超神奇)
3. 性格-曲风匹配模型(暴躁娃先练贝多芬?内向的从德彪西入手?)
(停顿)说实话,第一次见教学大纲用思维导图展开到第6级分支时,我膝盖有点软...
他们教室藏着这些烧钱细节:
(突然笑出声)记得有个6岁学员说:"弹琴像在吃彩虹糖,错的音会变苦味..."什么神仙比喻!
别家可能年底才汇报演出,亚中搞的是"成长增量报告"比如:
最后说个冷知识:他们创始人是给冬奥会开幕式做钢琴音效校准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