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很多人以为考级就是弹几首曲子给考官听。大错特错!正规考级包含:
去年有个学生,曲子弹得特溜,结果因为没看清升降号,音阶部分直接不及格。你说冤不冤?
我见过太多家长踩雷了,先说几个典型的:
1."包过班":收双倍学费,最后不过退一半,其实所有班都这么操作
2.教材老旧:还在用2008年版考级书,新增加的爵士曲目根本不会教
3.课时注水:45分钟课,前10分钟调琴,后5分钟布置作业
有个真实案例:某机构声称"亲自授课"结果只是请退休考官办过讲座...这种套路你品,你细品。
别被那些"三个月过八级"的广告忽悠了!正常进度应该是:
```
一级:6-8个月
二三级:各1年左右
四级以上:每级增加3个月
```
重点来了!每天练习不是越长越好:
记住啊,连续练1小时不如分两次练,肌肉记忆需要间隔休息。
这话可能得罪同行,但确实有用:
去年有个学生用这方法,平时水平就那样,考场上超常发挥拿了良好。当然啊,基本功还是不能丢的。
1. 在孩子练琴时不停打断:"这个音错了!"
2. 只关心考级结果不看过程
3. 盲目比较:"隔壁小雨都考五级了"
4. 考级前突击加课到每天3小时
5. 通过考级就彻底放弃钢琴
说句掏心窝的,考级只是手段,培养终身音乐素养才是正事儿。见过太多孩子考完十级再也不想碰琴,这不可惜吗?
分享几个实用的:
最近注意到个现象:疫情后线上陪练确实方便,但纠正手型还是得线下。建议组合使用,比如每周两次面授+三次线上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