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台湾街头现在随便走几步就能听到钢琴声,但60年前全岛可能凑不齐100台钢琴。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今天就带各位小白穿越时空,看看这段连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的钢琴进化史。
20世纪初那会儿,钢琴在台湾可是比大熊猫还稀罕的玩意儿。当时会弹琴的要么是日本总督府的官太太,要么是教会学校的洋人教师。有组数据特别有意思:1935年全台湾登记在册的钢琴不到50台,其中七成集中在台北的日本人家中。
不过这个时期埋下了两个重要种子:
1945年后突然出现个尴尬状况——会教琴的日本人都撤了,留下的钢琴不是被战火摧毁就是成了晾衣架。有个老前辈跟我说,他1953年在台南读小学时,全校就音乐老师办公室有台走音的直立式钢琴,学生想摸下琴键还得写申请。
但转折点出现在1958年,美国援助的物资里突然出现了20台钢琴!这批琴主要分给:
1. 台北师范学校(现在台师大前身)
2. 几个重点中学
3. 美军顾问团家属区
1970年代台湾钱开始多起来,发生三件改变历史的大事:
有个数据很惊人:1985年全台钢琴年销量突破5000台,相当于每天有14个家庭把钢琴搬回家。我采访过当时卖琴的销售,他说最夸张时顾客要排队三个月才能等到货。
1987年解严后,各种音乐教室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不过这时候出现个有趣现象——钢琴老师比学生还多。我找到份1992年的统计,光台北市就有387家钢琴教室,但正规科班毕业的老师不到两成。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2000年后的事情大家可能比较熟了,但有几个关键转折很多人没注意到:
有个现象特别值得玩味:现在台湾钢琴老师的收费差距能到十倍。台艺大毕业的在东区教课敢收2500台币/小时,但社区大学可能只要300块。这种差距在二十年前根本不存在。
我知道很多小白会纠结这个问题。这么说吧,2019年有人做过实验:找100个零基础成年人,50个跟老师学,50个纯看YouTube。半年后的结果是:
关键看你想要什么。如果只是想弹流行歌自娱,现在各种APP确实够用。但要是想让孩子走专业路线,台北几家百年老店像"和音乐教室",师资和资源还是无可替代的。
说到最后突然想起个冷知识:台湾目前钢琴密度是每万人37台,已经超过日本的29台。但我们的钢琴老师经常吐槽,说大部分琴都沦为高级家具。这话虽然扎心,不过想想也是,有多少人家的钢琴盖板打开就再没合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