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9/27 12:03:37     共 2153 浏览

一、缘起:烟草工业与钢琴艺术的跨界融合

作为年产值超千亿的烟草生产基地,曲靖烟厂在2018年启动"艺术素养提升工程"时,出人意料地将钢琴培训列为核心项目。这种选择背后有着深层考量:

  • 产业转型需求:自动化生产导致传统岗位减少,亟需提升职工综合素质
  • 员工年龄结构:35-50岁职工占比62%,对文化艺术活动有强烈需求(见表1)
职工年龄分布占比艺术培训参与意愿
25-35岁18%43%
35-50岁62%78%
50岁以上20%65%

二、实践:三位一体的特色培训体系

1. 阶梯式教学架构

采用"+提高+精英"培养模式:

  • 初级班:每周2次课,重点训练《车尔尼599》等基础曲目
  • 提高班:引入《黄河钢琴协奏曲》等中国作品
  • 表演班: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开展大师课

2. 本土化课程设计

特别开发《云烟旋律》教材,包含:

  • 云南民歌钢琴改编曲(如《小河淌水》)
  • 烟草工人题材原创作品
  • 工厂作息铃音律化改造

3. 沉浸式场景营造

改造旧厂房建立"车间"工业元素:

  • 用淘汰的卷烟设备零件制作雕塑
  • 将生产流程图解转化为五线谱墙饰
  • 车间广播系统定时播放职工演奏录音

三、成效:从车间到社会的涟漪效应

经过7年实践,该项目已显现多重价值:

1.职工层面:培养出钢琴十级员工27人,组建厂区合唱团5支

2.企业层面:工伤事故率下降31%,专利申请量提升40%

3.城市影响:带动曲靖新增钢琴培训机构18家,年培训量突破2000人次

> "线上的手指在琴键上找到新生命"——这是装配车间王师傅的感悟。确实,当机械重复的劳动遇见自由抒情的艺术,产生的化学反应远超预期。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转型也面临挑战:如何平衡生产与练习时间?怎样保持非专业群体的学习热情?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四、启示:工业美育的曲靖样本

从更宏观视角看,这个案例提供了宝贵经验:

  • 文化赋能:将西方乐器与中国工业文化结合
  • 时间管理:独创"15分钟碎片练习法"适应倒班制
  • 评估体系:建立艺术素养与岗位绩效的联动指标

正如培训中心主任李芳所言:"我们不是在培养钢琴家,而是在铸造一种既能精准操控机器,又能细腻感受生活的新型产业工人。"理念,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软实力。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