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2 20:57:18       共计:2216 浏览

一、学院概况:扎根黔地的机电类高职标杆

"为什么说这所学院是贵州装备制造业的人才蓄水池?" 通过对比2024年贵州省高职院校就业数据可见:该校毕业生在本地装备制造企业的留存率达73%,远超省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作为省属全日制公办高职,学院形成了"系一部"办学格局:

  • 机电工程系(含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等6个专业)
  • 汽车工程系(新能源汽车技术为省级特色专业)
  • 信息工程系(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数字化方向)
  • 基础教学部(创新"+工匠精神"课程)

二、产教融合的破局之道

"高职如何突破校企合作'两张皮'困局?" 该校的解决方案极具参考价值:

1.共建产业学院:与贵州轮胎、詹阳重工等共建3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

2.生产线进校园:将汽车零部件检测生产线整体引入实训中心

3.师资双向流动:企业技术骨干带项目入驻工作室,教师定期进企业挂职

对比表显示其创新成效:

传统模式该校实践成效差异
定期企业参观学期轮岗制技能掌握度提升40%
模拟实训设备真实生产订单驱动设备利用率达92%

三、服务地方的精准定位

怎样理解'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办学逻辑?学院重点建设的智能制造专业群,直接对应贵州""中航空航天、工程机械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型(基础能力→专项技能→综合创新)使毕业生人均掌握2.8个岗位技能证书。

四、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实践

在工业4.0背景下,该校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已覆盖70%专业课程。通过MR技术还原重型机械设备拆装场景,使教学事故率归零的同时,实训效率提升3倍。值得关注的是其开发的"工云"平台,已沉淀287个本土化教学案例。

五、工匠精神的传承创新

从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中提炼的"维质量观"(精准度/耐久性/协调感/完成度/创新性),被创造性转化为机电类课程评价标准。每年举办的"苗岭工匠"大赛,吸引三一重工等企业现场签约优秀选手。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学院组建的"机电轻骑兵"已为全省17个县区提供设备改造服务,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2300万元。这种"扶贫+人才培养"的双向循环模式,正在改写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

当前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个人建议重点加强师资梯队建设,将企业项目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库,同时探索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模式"。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