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进琴房的前三秒,学生心里就已经在打分了。不是说非得穿燕尾服才专业,但至少得有音乐人的气质对吧?比如:
新手最怕什么?枯燥的哈农练习直接劝退啊!好老师都懂得把知识点"拆包子"1.30%游戏化:用《植物大战僵尸》比喻音符时值(豌豆射手=四分音符)
2.40%成就感:每节课必须让学生弹出能发朋友圈的15秒片段
3.30%硬功夫:悄悄把指法训练藏在好听的流行曲里
有个真实案例:王老师教《天空之城》时,会让学生先哼旋律再找琴键,比直接看谱上手快两倍。
"手腕放松"这种话学生听八百遍了,换成"想象手里握着刚出生的小鸡"见效。顶级老师都掌握着:
现在学生可精了,光会教琴不够,还得有点个人特色。比如:
最让我佩服的是深圳的林老师,她给每个学生准备"闯关地图"完成一个目标就贴星星贴纸——成年学员抢着要贴。
见过太多老师栽在这些细节上:
× 手机放钢琴上震动
× 上课时总看时钟
× 对所有学生用同一套教案
× 说"辈子都弹不好八度"
其实差生和天才之间,往往只隔着老师的一句:"要不要换个方式试试?"我的个人观点啊,现在早就过了"师出高徒"。好的钢琴老师得像瑞士军刀——专业性是钢刃,亲和力是软木塞,还得有个性化的镭射刻印。毕竟教钢琴本质是教人感受美,又不是训练打字员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