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开琴行那会儿,天天在附近小学门口发传单,发出去500张才换来3个咨询。后来蹲点和家长聊天才发现,人家压根不在乎你传单印得多精美,最关心三个问题:
1.孩子能不能坚持(怕半途而废白花钱)
2.老师靠不靠谱(别把孩子教歪了)
3.价格透不透明(讨厌隐形消费)
你看,与其自卖自夸,不如直接做个《3-12岁学琴避坑指南》小册子,把这些问题说透。我们在社区做活动时就送这个,转化率比传单高6倍!
见过太多琴行把体验课搞成"炫技+疯狂推销"的灾难现场了。说真的,家长带孩子来试听,要的是"获得感"不是压迫感。我们现在的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前10分钟
让孩子随便弹琴键(对,就是乱按那种),老师观察孩子的节奏感。这时候跟家长唠嗑:"家宝贝拍皮球能连续拍20下吗?"——其实是在判断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第二步:中间15分钟
教孩子弹《两只老虎》前两句。注意!必须让家长看到"孩子真的学会了"结果,哪怕只是三个音。
第三步:最后5分钟
给家长看对比视频:"其他孩子学三个月后的样子"这时候再说课程安排,他们才听得进去。
有个同行跟我说,他们续费率只有30%。我一听就笑了——你都没把学员服务好,人家凭啥给你介绍新生?我们琴行有套"服务法"- 每节课给家长发30秒视频(孩子弹琴片段+老师点评)
结果?60%新生都是老学员介绍的!有个妈妈更夸张,直接在我们小区业主群发了孩子演出的视频,第二天就有8个家长加我微信。
抖音上有个钢琴老师,天天发"学生翻车集锦"比如孩子把《献给爱丽丝》弹成《两只老虎》混搭版。三个月涨粉5万,咨询量爆了。这给我们什么启发?
有个数据你可能不知道:家长决定报班前,平均会看7条机构相关内容。所以啊,与其花大钱买广告位,不如持续输出干货内容。
去年有家新琴行在我们对面开业,学费直接打五折。你猜怎么着?三个月就撑不下去了。因为家长心里跟明镜似的——便宜没好货。我们反而趁机做了三件事:
1. 推出"不会免费重修"承诺(其实95%孩子都能学会)
2. 设计"档案"记录每次课进步(家长看得见效果)
3. 开设"随时退费"通道(但几乎没人退)
现在我们的学费比行业均价高20%,但报名率反而涨了。这说明啥?家长要的不是便宜,是放心!
---
说到底,招生就像谈恋爱——你得先知道对方要什么,再展示自己的好,最后还得让TA有安全感。那些整天抱怨"现在招生难"的同行,多半是这三步都没做对。记住啊,钢琴培训不是卖课时,是卖"孩子变优秀的可能性"把这个道理吃透了,生源自然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