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传单不如发情绪。看看这两组文案对比:
传统版:"中央音乐学院师资 一对一教学 980元/节"痛点版:"3岁半童童妈的自述:我差点用学钢琴毁掉亲子关系"零基础家长根本分不清央音和普通老师的区别,但他们绝对记得昨晚陪孩子练琴时吼到嗓子哑。把招生广告变成家长吐槽大会,效果立竿见影。
定价不是数学题是心理战。这些操作你试过吗:
记住啊,小白家长判断课程价值的顺序永远是:朋友圈晒娃视频 > 老师演奏视频 > 价格表。
分享个真实案例:广州某机构要求所有学员必须穿礼服上课,教室角落永远放着三脚架。你以为在培养仪式感?错!这是在制造朋友圈素材。更绝的是他们设计了:
结果?60%新客来自家长社交裂变,比地推成本低7倍。
Q:社区竞争激烈怎么办?
A:把钢琴课拆成"听力开发游戏课"!杭州有家机构用《鱿鱼游戏》的123木头人教节奏感,满班率92%。
Q:老师流动大怎么破?
A:重点包装教学体系而非名师。比如开发"认音卡"超级玛丽识谱法"家长为课程IP买单。
Q:暑期招生疲软?
A:开"钢琴侦探营"!用破案游戏教乐理知识,结营时让孩子用钢琴弹奏《名侦探柯南》主题曲——这招让成都某机构续费率暴涨40%。
别再把钢琴当乐器卖!北京朝阳区那些活得好的机构,早改成"情绪管理训练"了。知道最赚钱的附加产品是什么?隔音琴房装修服务——毕竟90%报钢琴课的家长,第一需求是"别让邻居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