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机构都会拿免费课当诱饵,但这里头至少有三种操作你得多留个心眼:
有学员跟我吐槽过,试听课老师夸他"音感"结果买完课才发现老师对每个学员都说同样的话...
这些营销话术你肯定见过:
最绝的是某机构把《献给爱丽丝》前8小节包装成"欧洲皇室私教课程"定价直接翻五倍。说真的,要是把这些创意用在正道上,早该拿广告界奥斯卡了。
现在主流的收费方式看着挺美,实际暗藏玄机:
1.年费制:"每天不到5块钱"听着划算,但80%的人坚持不到三个月
2.课时包:买50送20看似大方,可过期作废条款写在合同第8页小字里
3.分期付款:说是免息,其实已经把利息算进总价了
有个真实案例:北京的王女士买课时光顾着算折扣,没注意"自动续费"默认勾选,结果信用卡被连续扣款两年。
经过这些年观察,我觉得可以看这几个硬指标:
特别提醒!遇到这些红色警报赶紧跑:
× 不让试听完整一节课
× 催着你当场刷卡
× 承诺包过考级
作为过来人,说几句大实话:
1. 钢琴本质是肌肉记忆训练,没有"不练琴就能会"科技
2. 便宜没好货在音乐教育领域特别灵验
3. 直播课效果确实比录播强,但价格差三倍值不值看你预算
4. 老师会不会教比他自己弹得好更重要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很多线上机构所谓的"教学计划"其实就是把预制模板里的学员名字改改...
要我说啊,学琴这事就像煮开水,猛火快烧看似省时间,其实文火慢炖才出滋味。现在有些机构搞的"波动弹琴法"、"沉浸教学"不就是把二十年前的《哈农》练习曲套个科技外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