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很多人觉得搞音乐创作必须得会写谱子、懂乐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看那些短视频里爆火的原创音乐,很多都是用手机软件随便哼哼出来的。但钢琴不一样,它有个特别厉害的优势——可视化。
我教过的学员里有个宝妈特别典型。她说每次孩子睡着后,就坐在钢琴前随便按十分钟,结果三个月后居然攒出来一首完整的摇篮曲。你看,创作真的没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
先别急着买钢琴课!见过太多人兴冲冲开始,灰溜溜放弃,主要是因为:
1.太执着于"正确":总担心按错键,其实肖邦当年都被批评"不守规矩"2.过早追求技术:非要先练半年音阶,结果把创作热情都磨没了
3.设备焦虑症:觉得非得买三角钢琴才行,其实立式琴甚至电子琴完全够用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往往那些会看谱的人反而更难即兴创作,因为他们总被五线谱上的"标准答案"框住。反倒是完全不懂乐理的人,经常能弹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说个你可能不信的数据:只要坚持每天和钢琴相处20分钟,八周后大概率能即兴弹出完整的段落。具体可以试试这个"傻瓜三步走":
1.热身阶段(5分钟)
就像做菜前要热锅,先随便弹任何你记得的旋律,儿歌都行。重点是让手指和耳朵醒过来。
2.探索时间(10分钟)
左手按住C和弦(就是同时按do mi sol三个白键),右手随便在中间区域游走。记住让你心头一动的组合,下次从那里接着玩。
3.录音环节(5分钟)
手机开录音,把今天的发现存下来。不用多完美,重点是捕捉当下的灵感火花。
上周有个学员用这个方法,居然无意中弹出了酷似《海上钢琴师》的旋律片段。他自己都惊了:"真是我弹出来的?"## ▎当创作卡壳时怎么办?
别说新手了,就算是职业作曲家也会遇到脑子空白的时候。这时候千万别硬来,试试这几个"歪招"- 把琴凳转180度背对钢琴弹
有次我遇到创作瓶颈,干脆把钢琴盖打开,直接用手拨琴弦。结果那种金属的震颤感反而启发了一首新曲子的创作。你看,所谓的错误常常是惊喜的伪装。
可能你会觉得:"不当音乐家,学这个干嘛?"但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音乐创作对大脑产生的刺激,比单纯演奏现成曲目要强烈得多。简单说就是:
有个退休的数学老师跟我说,自从开始尝试作曲,连做菜都能想出新的搭配组合。这种创造力的迁移效应,才是钢琴带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说到底,钢琴创作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既是你情绪的出口,又是灵感的入口。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通过88个琴键居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形状。下次当你有话想说却找不到词的时候,不妨试试用钢琴来说。(这里本来想写个金句,但觉得太刻意就删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