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钢琴就头皮发麻:"五线谱像外星文"手指根本不听使唤"其实啊,这事儿就跟学骑自行车差不多。保国的老师常说:"三个月能弹小星星,半年能搞懂和弦,一年后你妈都会夸你弹得好"关键得看怎么学:
(突然想到个真实案例:去年有个60岁阿姨在这儿学《月亮代表我的心》,现在都能给孙子伴奏了)
市面上钢琴机构多如牛毛,但保国确实有点不一样。他们搞了个"三看原则"我觉得特别实在:
看师资
不是所有会弹琴的人都会教琴。这里的老师必须通过"儿童耐心测试"就是让5岁小孩连续问20个为什么还能微笑应对的那种。
看课程
拒绝"填鸭式"教学!他们的课程表居然分:
1. 游戏时间(节奏感训练)
2. 探索时间(即兴创作)
3. 舞台时间(月度汇报演出)
看钢琴
千万别用电子琴糊弄人!保国所有教室都是真钢,而且每季度调音师必上门——音准这事儿就跟炒菜的火候一样重要。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成年人学琴反而更容易半途而废。保国的王老师跟我分析过:"把钢琴当玩具,大人总想着速成。"这里针对不同人群有绝招:
给娃报班的家长注意
成年学员生存指南
跟保国的张教练混熟后,他偷偷告诉我几个行业内幕:
"其实考级证书最大的用处是——让你妈发朋友圈"
"练琴时最该投资的不是学费,而是一把好凳子""连续两周不想碰琴,八成是曲目选太难了"
(这话说的,我突然想起自己吉他报班血泪史...)
现在说说个人看法:学钢琴最赚的不是技术,是那种"我居然能创造美好"成就感。上周去保国蹭课,看见个穿恐龙睡衣的小男孩在弹《克罗地亚狂想曲》,虽然错了好几个音,但整个人都在发光——这大概就是音乐最原始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