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显示(具体数据咱就不列了,反正专家都这么说),5-8岁是培养音感黄金期。这时候学琴啊,就像往海绵里倒水,吸收特别快。青山培训的老师常说:"手指灵活性可以练,但对音乐的敏感度错过了就很难补"。
举个真实例子:去年有个6岁小男孩,刚开始连Do在哪都找不着,现在能弹《献给爱丽丝》的主旋律。关键不在于进度快慢,而是他听到音乐就会不自觉晃脑袋——这种本能反应,成年人可能要练好久才能找到感觉。
1.只看价格不管师资
有些家长专挑便宜的班,结果发现老师自己都弹不利索。好老师收费高些,但能让孩子少走弯路,长远看反而省钱。
2.迷信考级速度
"一年过三级"这种广告听听就好。钢琴这东西啊,就像煮老火汤,急不得。见过太多孩子为了考级硬练几首曲子,考完连基本音阶都忘了。
3.忽视上课环境
空调不给力、琴键发粘的教室,别说孩子了,大人坐半小时都难受。青山这边的琴房每周调律,落地窗采光好,这些细节才见真章。
有个特别实在的观点:别把钢琴当成功利性投资。现在学琴的孩子里,最后能成演奏家的恐怕万分之一。咱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将来听到好音乐时,能听出门道而不是看热闹。
1.家长别当监工
老盯着孩子"练够钟没有"引发逆反心理。不如偶尔装作不经意地说:"那段真好听,能再弹一次吗?"
2.创造音乐氛围
家里放点古典乐当背景音,周末带孩子听听音乐会。注意啊,不是正襟危坐那种,草坪音乐会就挺好。
3.允许适当摸鱼
连续练错的时候,让孩子喝口水、看看窗外,比硬逼着重复有效得多。这招是青山老师教的,亲测管用。
刚开始三个月可能都在弹《小星星》变奏,急脾气的家长容易崩。但你想啊,跑步还得先学走路呢。有个7岁学员的妈妈说:"突然有一天,孩子能把练习曲弹出轻重变化了,那一刻觉得所有等待都值。"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学琴最理想的状态是——孩子不觉得在坚持,家长不觉得在牺牲。青山这边有个特色,每季度组织学员给养老院演出,没有评分没有排名,就是纯分享音乐。看到老人们跟着童稚的琴声打拍子,突然就明白了学琴的另一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