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真相:琴行课时费里至少30%是场地租金。而上门培训呢?老师背着教材就来你家了,这笔钱直接省下来买排骨它不香吗?
第二个真相:冬天裹着羽绒服去上课?下雨天扛着琴谱狂奔?这些场景在上门培训里根本不存在。你就穿着睡衣,泡好茶等老师按门铃就行。
第三个真相(这里得划重点):很多家长担心家里没钢琴咋办。其实啊,头三个月用电子琴完全够用,等孩子确定真有兴趣了再买立式琴,这个建议我至少让20个家庭省下了冤枉钱。
*幻觉1:"我手指太短肯定学不会"实际上,跨八度确实需要一定长度,但流行钢琴曲目里90%的曲子根本不需要。我有个学员手指比常人还短一截,现在弹《菊次郎的夏天》溜得很。
*幻觉2:"每天必须练两小时"*
说实在的,每周3次、每次20分钟的科学练习,比周末突击4小时效果好十倍。很多学员就是被这种错误观念吓退的。
*幻觉3:"要先学五线谱才能碰琴"*
这就好比说不会看菜谱就不能进厨房。其实数字简谱+琴键贴纸,当天就能弹出《小星星》,成就感才是坚持的关键不是吗?
咱们这儿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冬季供暖期反而成了练琴黄金期。为啥?因为:
1. 暖气房里手指不容易僵硬
2. 天黑得早出门活动减少
3. 老师上门不怕风雪(这点去年冬天特别明显)
还有个冷知识:临河琴童考级通过率比周边高15%,据考官说是因为方言的语调对节奏感有神秘加成的缘故(开玩笑的,其实是本地老师确实教得细)。
市场价格乱得很,但有个简单判断方法:把课时费换算成当地房价。比如说:
重点来了——好的机构会提供"险"学满十节课不满意可退剩余费用。这点我们工作室实行三年了,真正退费的不到5%,但学员心里踏实啊。
见过太多人把学钢琴想得太神圣,其实它就是个高级点的兴趣爱好。我特别反对那种"考级就等于白学"的说法,又不是人人都要当朗朗。有人学了半年只会弹《生日快乐》,但每次家庭聚会都能制造欢乐,这钱花得难道不值?
最近有个退休阿姨学员说得好:"钢琴就是买给自己的大型玩具"这话我记在小本本上一直用到现在。真的,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手指放在琴键上的那一刻,你就已经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