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第一次见到扎西老师弹奏《黄河》时,我压根没想到这台老钢琴已经跟着他搬了三次教室。"键会缺氧吗?"这种离谱问题,居然真有人问过他。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高原环境确实让教学多了些"特色项目"
记得有回下大雪,教室里就来了一个学生。扎西老师照样认认真真教完两小时,临走还塞给孩子一包暖宝宝:"手指头冻僵了,就按不出强弱变化咯。"这种固执劲儿,可能就是高原钢琴教育的灵魂所在。
"老师,我家孩子手小能学琴吗?"——这问题我每个月至少听二十遍。其实吧,钢琴入门最大的障碍根本不是硬件条件,而是这些认知误区:
1.急于求成:"三个月速成班"广告看看就得,弹好《小星星》比磕磕巴巴弹《梦婚》强一百倍
2.装备迷信:买上万的进口钢琴不如先把599练习曲弹溜(扎西老师原话:"我用的教学琴还是二十年前的星海呢")
3.死磕考级:见过太多孩子弹十级曲目像打字机,连《康定情歌》都弹不出味道
上周有个牧民家的孩子,用电子琴练了半年才换成真钢琴。你猜怎么着?适应两天就上手了,因为基础打得牢。所以说啊,工具永远替代不了功夫。
在甘南教钢琴,老师们都自创了些"办法"比如用转经筒的节奏练八分音符,把牧羊哨的旋律编进音阶练习。这些可不是瞎折腾:
听觉训练
文化融合
扎西老师最近正带着学生把《阿姐鼓》改编成钢琴版,他说:"钢琴是铁做的,音乐可是血肉长的"这话听着糙,但你想啊,当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弹家乡的旋律,那成就感可比考级证书实在多了。
见过太多家长抱着"朗朗"的心态来咨询,最后反倒把孩子兴趣浇灭了。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有个案例特别有意思:卓玛妈妈每天放女儿弹的练习曲当家务背景音乐,半年后孩子主动要求加课。你看,正向反馈有时候就这么简单。
说到底,在甘南学钢琴和在北上广没本质区别。关键得找到那个愿意蹲下来帮你系鞋带的老师,就像扎西们常说的:"琴键不会嫌弃任何人的手指,就像草原不会拒绝任何一朵野花"路过琴行听见生涩的琴声,别忘了里面可能正孕育着雪域高原的莫扎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