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就像问"跑步累不累"关键得看你怎么跑。说实在的:
翠城王老师有个学生,50岁阿姨从识谱开始,现在都能弹《梦中的婚礼》了——你看,门槛真没想象中高。
在翠城转一圈,钢琴教室比奶茶店还多,这几个判断标准你得记牢:
上个月有家长跟我吐槽,某机构试听课让孩子狂练《小星星》半小时,这种机械化教学趁早绕道。
别看有些教室金碧辉煌,重点看:
翠湖边上那家"悦台"装修朴素,但用的都是保养得当的二手雅马哈,性价比相当可以。
现在网上教程一抓一大把,但报班有三个无法替代的优势:
1.即时反馈:自己可能听不出错音,老师一秒就能指出
2.系统规划:避免陷入"弹流行曲"的瓶颈期
3.氛围带动:每周回课能形成练习动力(人类本质是拖延症患者啊)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预算实在紧张,可以试试"模式"跟老师学基础,网上找曲谱拓展。
翠城音乐学院的李主任说过:"好的教育是让学生离开老师后还能继续成长。"以为然。
除了能弹曲子,学琴的人普遍会有这些收获:
去年认识个程序员,他说调试代码和解决钢琴指法问题居然用的是同种思维模式,有意思吧?
说到底,学钢琴不是非要成为朗朗。当你发现能用手指讲述心情,当孩子通过练琴学会坚持,这些体验本身就足够珍贵。翠城有不少认真做教育的老师,关键是要带着清醒的判断力去选择。对了,记得第一次去教室穿宽松点,正襟危坐反而影响发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