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钢琴老师,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得厉害就行"吧,会弹和会教完全是两码事。我见过不少演奏级老师,自己弹得行云流水,但教孩子时急得直跺脚。所以啊,挑老师得看这些:
去年有个家长跟我说,换了三位老师才明白这个理儿——第一位总炫耀比赛奖状,但孩子学了半年连《两只老虎》都弹不利索;第二位倒是温柔,可每节课都在纠正同一个手型问题...
现在上蔡的钢琴课主要有两种流派:琴行驻点老师和独立工作室老师。我有个学生家长做过对比表格,挺有意思:
比较项 | 琴行老师 | 独立老师 |
---|---|---|
学费 | 80-120元/节 | 120-200元/节 |
硬件 | 公用钢琴 | 专用三角钢琴 |
时间灵活度 | 固定排课 | 可协商调课 |
不过要说效果嘛...城南张老师的工作室虽然贵点,但人家用智能钢琴系统,孩子回家练习时,APP能实时纠正错音,这钱花得就值。
1."速成班":说三个月能考级的,基本是逗你玩。钢琴这东西,就像煲汤得小火慢炖
2.过度考级:有些机构拼命推考级,其实很多评委私下说,现在七八级的孩子,连《献给爱丽丝》都弹不出感情
3.设备迷信:不是非要买施坦威,但两千块的电子琴确实会影响触键感觉
记得有回在文化馆遇到个家长,抱怨孩子学琴两年没进步。我悄悄观察了节课,好家伙,老师整节课都在刷手机,孩子弹错就喊"一遍"——这种课不上也罢!
去年带的有个小男孩特别有意思,他妈把练习视频做成vlog,现在粉丝都过万了,孩子越练越起劲...
经常听到家长说"学钢琴太烧钱"其实吧,在上蔡这样的县城:
最关键的是,音乐教育带给孩子的专注力、审美能力,可比那点学费值钱多了。就像我常说的——钢琴不是培养钢琴家,而是培养会弹钢琴的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