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搬来东莞那会儿,我跑遍南城、东城十几家琴行才发现,看营业执照不如看这三样:
有个真实案例挺有意思:去年万达金街有家新开的机构,装修得跟宫殿似的,结果三个月就倒闭了。反倒是在老居民区开了十年的小琴行,老师能把《小星星》教出十八种玩法。
东莞行情挺魔幻的,从80元/节到800元/节的都有。但说实在的,初学阶段真没必要追名师。我总结了个性价比公式:
> (教师经验年数 × 学生比赛获奖率)÷ 课时费 = 真实价值
举个栗子,东莞青少年宫那位张老师,虽然收费才120/节,但她带的孩子去年包揽了市级比赛幼儿组前三。这种才叫捡到宝!
这个问题我被问了不下一百遍。直接上结论:如果打算长期学,哪怕买二手钢琴也别用电钢糊弄。原因嘛:
1. 键重完全不同(电钢手感像按计算器)
2. 踏板技巧根本练不出来
3. 最要命的是音色辨识度(孩子耳朵会被带偏)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单纯想试试水,东莞图书馆的免费电子琴体验课倒是可以去蹭两节。
根据东莞几家连锁机构的跟踪数据,4岁孩子每天15分钟效果反而比30分钟更好。这里有个时间分配秘诀:
记得东莞东城有对双胞胎的案例特别典型:同一个老师教,每天练相同内容,但分开练习的姐姐比被盯着练的弟弟进度快一倍——可见孩子需要自己的探索空间。
在东莞考音协还是英皇?作为过来人说句掏心窝的:十级证书不如即兴伴奏能力实用。现在很多机构把考级当卖点,但你看:
要是真想检验水平,不如带孩子参加玉兰大剧院的月度公益演出,那儿的观众掌声可比证书实在多了。
说到底啊,在东莞学钢琴最怕的不是孩子坚持不下去,而是家长先焦虑了。我见过太多妈妈因为邻居孩子会弹《致爱丽丝》就火急火燎换老师,其实幼儿阶段培养出节奏感和音准比啥都强。下次路过星河城听到琴声,不妨停下来听听,说不定弹《小汤1》的娃娃比弹肖邦的更有感染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