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挤破头也要让孩子学钢琴?是跟风还是真有用?那些说"培养气质"的广告词到底靠不靠谱?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少儿钢琴培训的真实目标——特别是给完全不懂行的新手爸妈看的。
(突然想到上周还有个朋友问我:"听说学钢琴能提高数学成绩?这玩意儿真的假的啊..."你看,这种问题就很典型对不对?)
先泼盆冷水——千万别指望孩子学两年钢琴就能变成郎朗。那些"培养音乐家"的标语看看就好,咱得搞清楚最实际的目标: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那和宣传说的不一样啊?别急,后面会解释为啥商家要那么包装...)
普通孩子 | 学琴孩子 |
---|---|
背课文就是死记硬背 | 会自己找旋律节奏帮助记忆 |
做数学题容易粗心 | 养成了检查每个音符的习惯 |
(不过要注意!这个效果至少要坚持学三年以上才会明显)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弹错音才是学琴的常态。但正是这种:
...的经历,反而让孩子学会和"完美"共处。这可比那些挫折教育夏令营实在多了。
这个最玄乎但也最重要——听过莫扎特和久石让的孩子,将来挑电影配乐都能更刁钻。不是说非要成为艺术家,而是...
"诶?这段bgm怎么抄袭了贝多芬?""背景音乐也太聒噪了吧?"这种本能反应,就是长期熏陶的结果。
经常听到家长问:"老师,我家孩子什么时候能考级?" 其实更该问的是:
"学的曲子他愿意主动弹给同学听吗?""教的节奏型走路时会不自觉跺脚吗?""听到动画片片尾曲会试着在琴上摸出旋律吗?"(突然意识到,很多机构故意不告诉家长这些评判标准...毕竟考级证书更容易忽悠人交钱啊)
给完全不懂的家长划个重点,不同阶段该关注什么:
入门3个月
坚持1年
3年以上
(插句大实话:能达到第三阶段的孩子,十个里不到两个...不是孩子不行,是家长先放弃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发现了,那些宣传里的"智力"气质"都是结果而非目标。就像问"健身能长寿吗"重点应该是:
钢琴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一个每天必须独自面对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长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值回票价的东西。
所以下次再听到"音乐素养"虚头巴脑的话,直接反问:"具体是指能听出和弦走向?还是能分析曲式结构?" 保证对方立马露怯。
(刚写完这段,突然想起钢琴老师最怕家长问的一句话:"老师,您觉得我家孩子有天赋吗?"——这话问得,跟问健身教练"我能练成施瓦辛格吗"一样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