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说"级"就腿软,其实说白了就是给学琴进度打个分。广州主流的英皇、央院这些考级体系,就像打游戏通关:一级级往上爬,每关要练指定曲目、音阶、视奏这些技能。重点来了:考级不是竞赛,60分及格和90分优秀拿到的证书一模一样!
(停顿一下)对了,总有人问:"非得从一级开始考?"啊,老师评估后可以直接跳级报考,我见过有个六年级孩子直接考五级,关键看你真实水平。
1.别迷信"师资":有些机构吹嘘老师是考级评委,其实考官按规定不能培训考生,这宣传你细品...
2.试听课看细节:好老师第一节课就会纠正你手型,而不是光夸"有天赋"3.价格陷阱:珠江新城某些机构一节课800+,但大学生家教可能200搞定,效果未必差
(举个真实例子)去年有个天河区的妈妈,花大价钱送孩子去某"机构"老师连《车尔尼599》都没让练直接教考级曲,最后孩子基本功稀碎——这就属于被割韭菜了。
假设你准备明年4月考三级,可以这样规划:
特别注意:广州天气湿热,考前记得检查钢琴踏板会不会吱呀响,去年星海考场就有考生因为这个吃暗亏。
(突然想到个事)去年有个荔湾区的考生,弹到一半钢琴凳突然下降,人家愣是扎着马步弹完了——这种应变能力考官反而会加分。
很多人只算学费,其实还有隐形消费:
(说句实在话)如果预算有限,可以把钱花在刀刃上:每周两节普通课+每月一节大师课,比全程跟高价老师划算多了。
我觉得现在广州考级市场有点畸形,太多人把考级当终极目标。见过太多孩子考完十级就再也不碰琴,这跟买椟还珠有什么区别?真正该关注的,是考级过程中培养的音乐感知力和抗压能力。比如琶音练不好,可以试着把音阶想象成爬楼梯;紧张到手抖时,深呼吸默数拍子...
最后说个冷知识:广州大剧院每年报废的钢琴里,70%都是考级考生家里买来又闲置的。如果拿不准能不能坚持,先去琴行办月卡更理智。记住啊,考级只是学琴路上的风景,不是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