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接产业需求?"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学院的办学基因里。创建于2001年的重庆电讯职业学院,以"服务数字经济,锻造技术尖兵"为办学宗旨,形成了:
三大核心专业群,在校生规模突破8000人。
"校企合作怎样避免'两张皮'?" 学院用"真"教学模式作出回答:
1.真实项目进课堂:与长安汽车共建的智能网联实训基地,设备配置率达行业标准95%以上
2.真实岗位练技能:学生参与中国电信5G基站建设等企业项目年均200余项
3.真实考核定标准:华为认证通过率连续三年保持西南地区高职院校前列
传统模式 | 电讯学院模式 |
---|---|
理论课时占比60% | 实践课时达55% |
企业参与度低 | 32家深度合作企业 |
毕业即转行 | 对口就业率81.3% |
"院校学生如何突破发展天花板?" 学院构建的"成长通道"解决方案:
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学生需要完成:
1. 车载通信系统调试
2. 自动驾驶算法验证
3.V2X场景测试三大典型工作任务
该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达6520元,高出重庆高职平均水平23%。
为什么说'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学院专任教师中:
这种师资配置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当前,学院正推进"工匠培养计划2.0"建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群。在参观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时,学生操作协作机器人完成精密装配的场景,正是产教融合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