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就三件事:规则手册是圣经、手势口令要条件反射、判罚尺度得拿捏得准。培训第一天教练肯定会说:"别以为记住得分动作就完事了啊"这话我可太有感触了。
记得我第一次当边裁,选手明明做了个漂亮的旋风踢,结果因为站位问题愣是没看清击打部位。所以现在培训时我总会强调:
"开始"短促有力,""带刹车感。有个趣事,去年省赛有位裁判把"-yeo"暂停)喊成了方言版,选手愣是继续打了三个回合,这事儿后来都成裁判圈梗了。
得分手势不是单纯比划分数,得配合:
新手常犯的"连错"1. 把有效攻击当犯规处理(特别是躯干得分点)
2. 对护具击打声过度敏感(得看接触实质)
3. 被选手夸张反应带节奏(记住你是裁判不是观众)
有次青少年比赛,小选手被碰到护具就嗷一嗓子,好几个裁判同时举牌,回放才发现根本是擦边。这事儿说明啊,裁判的定力比眼力更重要。
培训最后阶段的实战考核,建议你:
我们那批有个学员考核时太紧张,把红方蓝方判反了,后来他自创了"红右蓝"记忆法,现在反而成了他的特色判罚风格。
经过这些年,我觉得裁判分三种境界:
有次全国赛让我明白个道理:好裁判不是规则的复读机,而是比赛的翻译官。当你能把规则语言转化成选手听得懂的判罚,让观众看得明白的裁决,这才是真的出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