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就是把跆拳道和足球训练揉在一起的教学模式。上午练腿法劈木板,下午就能用同样的腿法射门,你说酷不酷?很多家长第一次听说都懵:"这不串味了吗?"啊,这两项运动的契合度超乎想象。
三个意想不到的匹配点:
我亲眼见过一个案例:8岁的小胖墩轩轩,原来上楼梯都喘,他妈给他报了这种混合班。你猜怎么着?半年时间,不仅瘦了15斤,关键是在学校运动会上破天荒地拿了两个奖——跆拳道品势比赛银牌和足球射门比赛冠军!
典型的一天课程长这样:
1.上午段(跆拳道专项)
2.下午段(足球专项)
市面上这种机构突然多了起来,怎么选才不会踩雷?我总结了个"看原则"1. 看师资配比:理想状态是跆拳道黑带教练+足球退役运动员的组合
2. 看课程设计:死板按小时划分的不要选,真正好的课程应该是"融合"的
3. 看安全措施:必备的护具清单包括(但不限于):护胫、护齿、足球护腿板
有个冷知识你可能不知道:正规机构会给孩子做"能力评估"骨龄和肌肉类型建议侧重方向。比如关节灵活度高的更适合偏重跆拳道训练,而爆发力强的可能更适合足球模块。
先说个大实话:比单独报两个班便宜20%-30%,但这不是重点。关键是省时间啊!现在孩子周末赶场子上补习班多痛苦,这种"二合一"至少能空出半天自由时间。
不过要提醒的是,这种培训对5岁以下小朋友可能强度偏大。理想入门年龄是6-8岁,正好是身体协调性发展的黄金期。有个家长跟我说,她女儿学了三个月后,写作业坐得住的时间明显变长了——运动改造大脑真不是吹的。
说到效果评估,别光盯着考级和比赛成绩。注意观察孩子这些变化:
这些细节才最能说明问题。
"会不会练成四不像?"放心,好教练都懂"迁移"界限。比如跆拳道的直拳绝不会用在足球场上,而足球的滑铲动作也严禁出现在跆拳道环节。
"课会不会耽误?"深圳某实验校的数据显示,参加这类培训的学生,期中考试平均分反而提高了8分。运动时分泌的BDNF脑神经营养素,简直就是天然的记忆力增强剂。
要说遗憾,就是这类机构在二三线城市还不太多。不过有个变通法子:可以找两家相邻的跆拳道馆和足球俱乐部商量"课程联报"效果打点折扣,但总比没有强。
说到底,这种新型培训爆火的原因就一个:它解决了现代家长最纠结的"困难症"想要东方武术的礼仪教化,又渴望西方体育的团队精神,现在鱼和熊掌能兼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