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带团参加培训前两周,我的笔记本都会写得密密麻麻——队员体能数据、技术短板分析、心理状态评估这三个核心指标必须全部达标。去年带市青少年队参加省集训时,就吃过没做好预案的亏...
这里分享我们团队的标准准备清单:
项目 | 具体要求 | 检查周期 |
---|---|---|
基础体能 | 连续3次3000米跑进12分钟 | 每周2次 |
柔韧度 | 横竖叉完全着地且保持30秒 | 每日 |
击破测试 | 木板厚度≥1cm的连续击破成功率90% | 每3天 |
急症处理永远是第一课。记得有次夏季集训,有个队员突然小腿抽筋...(停顿)现在想来还后怕。我们现在的医疗包必须包含:
技术急改更考验教练眼力。比如品势训练时常见的"不稳",我总结了个土办法——让学员先在垫子上画脚印...(思考)虽然看起来笨,但效果出奇地好。
硬性指标必须量化到每个动作:
1. 横踢高度误差≤5cm
2. 组合动作衔接时间≤1.5秒
3. 实战反应延迟≤0.3秒
但心理建设就得柔性处理。去年省赛前,主力队员小王突然怯场...(深呼吸)这时候说大道理没用,我带着他做了个"分解":
回程的大巴上永远最有收获——队员们的自发讨论往往比正式总结会更戳中要害。我们现在的"三句话总结法"每人必须说:
1. 最惊喜的发现
2. 最意外的失误
3. 最想改掉的毛病
有个数据可能颠覆认知:培训后第3-5天才是技术提升黄金期。所以我们强制要求队员返程后:
别被那些花哨的培训宣传迷惑...(摇头)真正有用的永远是基本功。我带的队员在近三年省级赛事中拿奖率达到78%,靠的就是死磕这三个核心:
1.步法衔接(占总训练量40%)
2.呼吸控制(特别在组合动作时)
3.距离预判(90%的失分点在这里)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带团参加培训最怕"学太多"每次最多主攻3个技术点,否则...(苦笑)你懂的,消化不了等于白学。